张建敏 高洋:中国艺术乡建的理论建构与案例研究
中国艺术乡建的理论建构与案例研究”学术研讨会以艺术赋能乡村建设为主题,旨在梳理艺术乡建的理论逻辑与案例经验,总结艺术乡建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与方法,进一步推动艺术乡建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构建具有当代价值的乡村美学新范式,实现乡村空间的系统美学重塑与可持续发展。
一、艺术乡建的空间重塑与时代价值
本次学术研讨会聚焦艺术乡建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发展路径与实践模式,围绕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理论建构、方法探索及范式转型等议题展开,旨在系统梳理艺术乡建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聚焦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关键路径与方法,以期强化学理研究对实践创新的支撑作用,助力乡村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甄墨在致辞中表示,艺术乡建是连接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的文化纽带,也是高校践行“论文写在大地上,设计服务乡村”的使命担当。冀鹏程指出,艺术乡建已从个体艺术家的自发行动发展为国家级学术议题,其价值不仅在于艺术元素的引入,更在于推动空间重塑、文化传承与产业升级的深刻变革,体现了通过艺术让传统村落和民俗焕发新生的价值。王留根从文化振兴的角度出发,强调艺术是文化的“活化器”,并结合河北省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呼吁建立以村民为主体的可持续机制,让艺术真正赋能乡村振兴。
在主旨演讲中,专家学者从理论建构与实践案例层面,深入剖析了艺术介入乡村以实现空间重塑与彰显时代价值的具体路径,凸显了艺术乡建作为文化纽带的关键角色与创新价值。项兆伦以“乡村振兴中的非遗”为主题,提出“非遗整体观”,强调非遗是“文化传统的整体”。赵超提出,设计是创新实践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手段,必须融合文化、技术与产业三重维度。唐建表示,从事理维度看,当前乡建实践应通过建立“跨代对话机制”与“数字协同治理”平台,实现多方角色间的共建共治;从学理维度看,应构建“空间实践—空间表征—表征空间”的理论路径;从艺理维度看,应提倡创作价值的重构,推动活态传承创新。王晓予以河南修武县大南坡村的实践改造为案例展开分享,梳理出“美学经济”的发展路径,并提出“1355战略”已成为村庄重构的核心框架。色音在介绍会同古村案例时指出,艺术实践虽成功导入社区营造,却也出现了“文化景观商品化”“本地知识边缘化”的潜在隐忧。杨弋枢从影像介入艺术乡建的路径、创作实践与可持续机制三个方面展开分享,着重强调影像作为“社区连接器”和“文化自叙工具”的多重价值。
二、艺术乡建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成果
在国家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的宏观背景下,艺术乡建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政治与文化使命。艺术介入乡村建设不仅是一种文化创新方式,更被纳入了“美丽中国”建设、“人文乡村”构建等战略路径中。
在本次会议中,多位专家学者系统梳理了艺术乡建的时代使命与问题挑战。在高度政策化的进程中,艺术乡建往往面临着“文化指标化”与“美学符号化”的风险,使得实践逐渐偏离原初的文化重构逻辑。汪莎以对全国1043个艺术乡建案例的调研为基础,揭示当前艺术乡建面临“碎片化实践”“理论滞后”“可持续性不足”三大痛点,提出以平台化、数据化、系统化重构研究范式。王可在梳理中国艺术乡建的发展历程中,提出当前艺术乡建须警惕同质化现象和建筑风格、文创产品、活动形式千篇一律等问题。部分专家学者强调,现实中普遍存在“艺术家主导—村民被动”的二元结构,村民在项目中往往被简化为“受众”或“展示对象”,缺乏真正的主体性话语与行动权。
此外,多位专家学者结合实践案例展现了多样化探索。《民间文化论坛》杂志社执行主编冯莉以云南白地村为例指出文化主体性是艺术乡建根基,表明象形文字、舞蹈、仪式等东巴文化的复兴路径,在现代化进程中坚持本土文化立场,构建了“信仰—艺术—生活”三位一体的乡村审美体系。马辉提出“艺术设计+”的复合路径融合乡土文化、当代科技、乡村环境、农产品研发与乡村治理,并分享了黑龙江黑河景区入口设计案例。刘昂提出“教育驱动文化遗产再生的理念”,立足山西“地上文物博物馆”资源构建“非遗保护—空间活化—教育反哺”三位一体模式,推动文化遗产从静态保存转向活态传承。史忠平以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甘肃的艺术乡建实践为样本,呈现了研究范式从“外在介入”向“内生融合”与“多维拓展”的显著转型。金华基于大连民族大学设计学院的长期实践,系统阐释了高校如何以“产学研一体化”路径,整合科研、教学、助农实践三大板块,聚焦艺术设计赋能乡村发展,形成“规划—设计—传播”三位一体的艺术乡建创新体系。
三、艺术乡建研究范式的转型
重构艺术乡建的知识框架与发展逻辑,是推动乡村空间再生的重要路径。本次研讨会明确提出了艺术乡建正经历从“视觉美化”向“文化激活”的深层跃迁,呈现出空间维度、文化机制与主体协同的三重转向趋势。
艺术乡建的理论生成正在从碎片化操作转向系统性建构,其核心在于确立文化整体性的系统观。屈波以四川美术学院近年来的乡村艺术教育与社区营造工作为基础,提出“城乡融合美育”概念,强调艺术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与社会共建,并将其实践路径总结为可持续、可复制、可扩展的美育共创体系。在空间维度层面,有学者提出了新的价值导向。譬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杂志社副主编高舒研究员以闽南侨乡为样本,提出艺术乡建须从“空间改造”转向“精神根脉修复”,通过情感共同体构建、记忆媒介转化与跨域联结实现范式转型。
艺术乡建所介入的乡村空间,不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土美学传统的承载体。郑曦强调乡村发展须系统厘清其与生产、生态、生活的互动关系。生产活动塑造土地利用形态,生态过程制约资源承载力,生活需求则驱动人居环境演化。三者的动态平衡,构成了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底层逻辑。席田鹿以文化生态学为切入点,强调乡村文化应被视为动态生态系统,其中融合三大要素:地域性,即南北方气候环境、生活方式差异决定了文化演化路径的多样性;民族性,即如满族剪纸、苗族刺绣等非遗传统具有独特的族群文化印记;时代性,即乡村发展须回应当前社会结构转型与代际更替带来的现实问题。安丽哲总结艺术乡建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嬗变:第一阶段是艺术家的孤独探索期,艺术家自发返乡,反思城市化、寻文化根脉,主要依赖个人热情,艺术语言脱离村民认知,项目可持续性弱;第二阶段是多元主体协作期,在政策驱动下,政府、高校、企业、村民共构共同进行艺术创作;第三阶段是全面推广期,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全国开展艺术创作项目。郭继锋提出艺术乡建须从“单向输出”转向“价值共生”,重构主体关系、功能边界与长效机制,倡导“村民+艺术家共生”模式。张青萍提出艺术乡建的核心是“参与性共筑”,设计师主要通过装置、民宿、公共建筑三类实践,探索“艺术介入+村民参与”的乡建模式,聚焦居民共创共享价值导向。
四、艺术乡建的创新路径与实践方法
面向未来,艺术乡建的发展不仅须回应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要求,也须朝着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全球经验本土化方向发展。数字技术能为评估体系提供更精准数据,助力多元主体协同。全球经验本土化可借鉴国外成功案例,结合中国国情探索适合的艺术乡建发展路径。
此部分研讨会发言集中体现出三大趋势:主体多元化,即从艺术家个体转向政企民协同创新;技术融合化,即数字技术成为文化转译与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价值深层化,即超越环境美化层面,着力构建文化认同与社区韧性。周宇舫强调乡村设计须从“空间美化”转向“数字人文协同”,重构认知逻辑、技术路径与价值内核,推动艺术乡建向系统性、前瞻性范式转型。他主张,在认知层面上应从“改造乡村”转向“学习乡村”;在技术层面上应以数字技术赋能空间治理与生态保护,通过智慧运维、参数化设计和原址原件策略实现精准干预与生态底线控制;在价值层面上应构建“教育—人文”双循环系统,倡导“非学校化教育”与“废墟哲学”。马来西亚北方大学媒体技术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萨布丽娜·穆罕默德·拉希德(Sabrina Mohd Rashid)提出,艺术乡建须从“景观展示”转向“品牌生态建构”,强调身份认同、企业家联动与全域体验设计的协同转型。
艺术介入乡村建设不仅是一种文化创新方式,同时被赋予越来越多的政治与文化使命。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系主任郑昌辉指出,多元主体共治是艺术乡建的核心。他认为,中国乡村的价值由传统的经济支柱向生态系统服务与休闲文化空间转变,特别是在资源优势地区,乡村空间逐渐演化为多元利益主体的博弈场域,优质乡土景观常呈现“本地所有—外来经营”模式,存在本地居民与外来资本在权利、收益、认同上的张力。北京大学海绵城市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张国林以“乡村到底有什么”展开分享,从黄山徽州的山间水声、云贵高原的灌溉梯田、江南水乡的水田,到古书、族谱,再到如今农田里“穿上新衣”防范麻雀和野猪的稻草人等故事,展示了乡村文化的博大,以及人们面对乡村这个活生生的生命体时应保有的尊重。
结语
本次学术研讨会达成诸多艺术乡建共识,全面展现了艺术乡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多维探索。这些探索紧密结合理论思考与实践落地,既立足乡村文化特性,又紧扣时代发展脉搏,让艺术乡建的路径更为具象。共识的凝聚不仅为学理框架的完善提供了支撑,也为直面现存挑战、规划未来路径奠定了基础。从理论层面来看,学者们逐步形成了以“文化整体观”为核心、“价值共生”为导向的学理框架,推动艺术乡建从“空间美化”走向“文化激活”和“社会协同”的深层转型。从实践层面来看,艺术乡建已经在非遗活化、文化经济、教育反哺、社区营造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但同时仍面临碎片化、同质化及村民主体缺位等挑战。从未来发展来看,艺术乡建的发展不仅需要回应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要求,也需要朝着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全球经验本土化方向发展。
张建敏,河北美术学院教授;高洋,河北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