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菜单

陕西省收藏家协会顾问路增远先生到我校开展讲座《书画收藏漫谈》

来源:党委宣传部 责编: 文玉、郭松 作者: 李梦缘、韦雨欣 发布时间:2025-11-03 浏览量:66

路增远

收藏家,鉴赏家。陕西省电影家协会会员,《陕西书法》艺术总监,陕西省收藏家协会顾问,北京古陶文明博物馆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金石研究》编委,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客座教授,西安于右任书法艺术博物馆顾问,陕西文化艺术品司法鉴定中心书画鉴定特聘专家。

 

11月2日晚上,陕西省收藏家协会顾问路增远先生受邀莅临我校,在西校区大礼堂为师生带来一场题为《书画收藏漫谈》的深度讲座。讲座以深刻的理论阐释、丰富的案例解析及生动的作品分享,为在场师生开启了书画收藏领域的全新视野,引发广泛共鸣与深刻思考。

讲座正式开场前,路增先生与现场近百名师生亲切交流。他坦言,大学时光是人生中最美好的阶段,此次重返校园,身心均感受到极大放松。其平易近人的话语迅速拉近与师生间的距离,为讲座营造了轻松融洽的氛围。

 

讲座期间,路增先生围绕“为什么要收藏书画”这一核心议题进行系统阐释,并抛出“如何科学收藏书画”等关键问题,引导师生深入探究书画收藏的本质属性与核心价值。他指出,书画收藏是对书法、绘画作品进行收集、保护、管理、研究、弘扬与交流的系统性活动,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意义。在追溯书画收藏的历史渊源时,路增先生介绍,收藏活动在中国拥有悠久传统,原始社会时期,人类便已开始采集精美贝壳、磨制玉器作为装饰,这是早期收藏行为的雏形。

为使师生更直观地理解书画收藏的发展脉络与文化价值,路增先生分享多个历史案例进行佐证:战国时期惠施“藏书五车”,展现了早期文献收藏的规模;唐太宗李世民酷爱书法,广搜天下碑帖,推动了唐代书法艺术的传承;宋代米芾因嗜石成痴,得“端石砚山”后抱石三日,“石癫”之名流传后世;清代雍正、乾隆两位皇帝推崇汉族文化,热衷书画收藏,广集民间珍宝并藏于故宫,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鲜活案例让在场师生对书画收藏的历史传承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在作品分享赏析环节中,路增先生通过展示多件古今书画珍品的相关资料,带领师生领略书画艺术的独特魅力。书法领域,他重点介绍了黄庭坚11米手卷《砥柱铭》,卷上留存历代藏家题跋与钤印,是流落民间的书法瑰宝;乾隆皇帝《白塔山记》,书法风格端庄大气,集中体现了清代宫廷书法的艺术特色;宋末元初阎复等6位名士共同创作的《崇真分寿官瑞鹤诗唱和卷》,内容书法风格各异,兼具文学与艺术价值;朱熹、张景修等名家所书《宋名贤题除常侍菜书之迹》,是研究宋代书法与文人文化的重要文献。绘画领域,路增先生对多件经典作品进行解读。齐白石《山水十二条屏》融合山水、花鸟、书法于一体,是目前价值较高的中国艺术品之一;《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以松柏、雄鹰为核心意象,寄托了画家对国家和平的殷切祈愿。此外,王蒙《稚川移居图》、北宋佚名《子母猴》、房大年《万岁山图稿本》、李可染《万山红遍》等经典画作,均让在场师生深刻感受到中国绘画艺术的博大精深。路增先生特别强调,尽管当前临摹、复印、印刷等技术不断提升,但书画原作中蕴含的情感、气息与笔墨停顿,是任何技术手段都无法复刻的,原作的艺术价值与文化意义具有不可替代性。

讲座尾声,路增先生与现场师生亲切互动并送上寄语:书画收藏的乐趣在于陶冶情操。它如同点燃一支香,可观其独一无二的渺渺烟云,可嗅其融合自然气息的清香;又似一杯清茶,在恬静品啜间,让人身心得到松弛与安逸。他进一步指出,书画收藏的最高境界是让文物摆脱“静态保存”的局限,转化为鲜活的文化元素,真正融入大众生活。

此次讲座在广大师生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王敬通/摄)